“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23年6月,新一轮的东莞市南城街道—南雄市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进驻原中央苏区县南雄市。自此,“南雄所需、南城所能”的帮扶举措,如熠熠星辰,照亮了南雄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成为工作队生动且温暖的写照。
两年来,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以“三聚”战略为轴,打好民生帮扶、产业共建、乡村振兴“组合拳”,与南雄共奏“百千万工程”交响曲、帮扶协作协奏曲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铿锵乐章。
全域帮扶 春风化雨润民生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工作队深知民生无小事,于细微处见真情,以点滴关怀汇聚成温暖民心的磅礴力量。
——基础设施提质:点亮乡村幸福路
南雄市全安镇主干道沿线,300多盏新路灯组成“光明矩阵”照亮了乡村夜晚——这是工作队投入约600万元打造的南雄市全安镇主干道沿线道路基础设施品质提升项目工程,一举破解了因集体经济薄弱导致的夜间照明难题。这个“不落一户、不黑一路”的亮化工程,为村民夜间出行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点亮了“百千万工程”的惠民之光。
“这下好了!路灯亮了,心里也踏实了!”村民们的喜悦溢于言表。“前些年,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晚上基本不敢出门,就怕摔着碰着,现在好了,大家散步、串门都方便多了。”看着道路两旁新安装的路灯,村民吴大爷说。
“主干道沿线道路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工程从全安镇入口处一直到密下水村。工程竣工后,对村里的景观提升起到了很大的装饰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村民夜间出行的安全隐患。”全安镇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永祥向记者说道。
从夜晚小心走路,到无忧出行,全安镇典型村密下水村的变化得益于工作队的倾力帮扶。如今,这条惠民路、景观路、振兴路,正在照亮“百千万工程”的美好未来。
走进全安镇密下水村赖屋议事厅,让人眼前一亮。昔日的闲置土地,如今已蜕变成了一个小巧别致的口袋公园,成为了附近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据全安镇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驻密下水村第一书记李灿炜介绍,这个口袋公园正是工作队实施全安镇主干道沿线道路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工程中的一项内容,不仅新增了绿化面积、植草砖停车场,还对议事厅外立面、排水沟等进行了提升改造,极大地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全安镇主干道沿线道路基础设施品质提升项目,是工作队众多扎实帮扶举措中的一个缩影。
——就业创业赋能:架起增收连心桥
就业是民生之本,工作队积极联合莞韶多地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社会企业,精心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成功对接务工人员上百人次。同时,开展春运送岗位活动,有力加强了莞韶两地劳动力信息的互联互通。此外,大力协助实施“粤菜师傅”等系列工程,广泛开展技能专业化培训,吸引超200人踊跃参加。
——教育医疗升级:筑牢民生保障网
两年来,工作队多管齐下,全力提升教育医疗共建水平,成效明显。
在教育方面,投入帮扶资金超230万元(捐赠电脑、空调,热水器一批,修缮珠玑镇中心小学大报告厅、珠玑中学饭堂、全安中学操场围栏等);积极协调徐福记集团向南雄市第三小学捐赠41套绿色爱心电脑,助力当地教育信息化升级;积极对接社会公益团体为界址中学更换了200套床架、400副床板及墙面修缮;为当地师生带来多节精彩纷呈的精品公开课,更有2位支教教师成功申报“莞韶支教名师工作站”;南雄市实验小学尤为表现亮眼,累计获奖470项,其中包含2项国家级荣誉;创新助推南雄市中等职业学校与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莞韶帮扶 校企合作”签约,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共育基地;推动东莞市和沐慈善基金会走进南雄市,开展助学活动为98名学生点亮希望之光。
针对美育师资薄弱的短板,工作队联动“双百行动”韶关学院专家团队,组织专业老师对南雄全市音乐教师开展葫芦丝(竖笛)演奏培训,并于2025年6月成功举办南雄市首届中小学葫芦丝(竖笛)演奏系列比赛,构建起“专业引领+全员参与”的教学体系,确保美育课程在南雄各中小学顺利落地,有效夯实了根基。与此同时,工作队积极推动南城阳光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与南雄市实验小学开展结对交流帮扶工作,把南城阳光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的剪纸艺木特色融合进当地文化,在南雄市实验小学创建以书法、国画、剪纸技艺相融合的“三融合美术特色”,举办以剪纸艺术为主的美育作品现场展示活动,全方位呈现美育阶段性丰硕成果。
在医疗方面,投入帮扶资金超180万元,添置数字化中医诊疗系统、口腔诊疗器材、电子针仪器机等一批医疗器械,助力全安镇卫生院提质增效、梅岭卫生院修缮改造,积极推动南城街道卫健部门到南雄市开展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共建帮扶,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方面给予帮扶,广泛开展帮扶交流和义诊活动,协调东莞市肝胆医院(南城医院)帮助南雄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肝胆管结石的复杂手术,并举办学术演示讲座提升医疗水平。
——文体惠民暖心:丰富精神新家园
在文化体育方面,协调南城街道文化中心每年捐赠10万元用于“风度书房”采购图书,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阅读需求;投入近20万元对南雄市体育馆的室外体育场所进行改造提升;2025年将投入300多万元对南雄市体育馆进行修缮加固,有力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共同打造莞韶共建体育示范中心。
产业共建 项目开花结硕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产业共建中,工作队勇立潮头,破浪前行,让产业项目在浈凌大地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产业配套:壮大县域经济
在全安镇的另一端,产业共建呈现出一派新气象。2025年4月,由工作队主导的南城产业园区(南实厂房)项目签约仪式在南雄市举行。此次签约是南雄市深化区域协作、壮大工业经济的重要实践,标志着南城产业园区(南实厂房)从“规划建设”迈向“产业运营”,通过标准厂房的高效利用,为区域产业协作树立“小切口、深融合”的示范样本。
走进位于全安镇的南城产业园区(南实厂房),园区建设有标准化厂房、招商中心、配套生活区等功能区,重点聚焦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方向,致力于打造粤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
在招商引资领域,租赁南城产业园区(南实厂房)二期的广东宏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将在园区建设智能化包装生产线,生产农药瓶、食品包装瓶、化工包装瓶,直接配套南雄植保产业园及周边企业产品包装需求。此次出租的厂房,是园区首批投入使用的产业空间,标志着园区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入“筑巢引凤”的实质运营阶段,为后续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奠定基础。南雄高新区绿色植保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园区已成功吸引24家企业入驻,其中多家企业已完成方案设计。工作队积极协助做好对接服务工作,推动项目落地,南城产业园区(南实厂房)也将积极服务植保园企业上下游行业领域,助力南雄植保产业补链强链。
广东德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从珠三角地区转移过来的,是一家集汽车美容养护、环保日用品、个人护理等多领域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在植保产业园的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而有序。该企业正以南雄为基地,拓展其业务版图。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预计2025年10月建成投产,可年产1.6亿支气雾剂和水剂,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年纳税额可达1500万元,为南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南雄绿色植保产业园是全国重要农药产业转移承接地,现有规模较大,但因行业职住分离要求,住宿条件无法满足园区发展和工人需求,住宿问题亟待解决。工作队统筹帮扶资金共1.35亿元,打造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植保产业园)人才公寓配套设施,项目整体用地36亩,总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根据植保园的开发进度,项目计划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建设一栋11层、一栋9层的综合性人才公寓及配套服务设施,涵盖住宿(210套)、餐厅、商业、会议、办公、酒店等功能,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帮扶目标。
——反向飞地:打破资源壁垒
“反向飞地”建设,是破解被帮扶地科技、人才、市场等稀缺资源匮乏问题的创新性手段,也是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措施。工作队积极探索开展产业、人才、销售等“反向飞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共创莞韶两地跨区域创新合作模式。
2024年,“韶关南雄飞地营销中心”在东莞南城揭牌,进一步强化南城南雄跨区域合作发展。营销中心成立后,工作队积极联络南雄市各镇街的强镇富村公司,促成双方对接,通过飞地直销模式减少中间商环节,拓宽南雄市农特产品直销路径,强化“广府珠玑”品牌展示,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5年,工作队计划在东莞市南城街道建立集研发、展示、招商于一体的“反向飞地科创中心”,探索设立技术创新孵化器,将孵化项目引流至南雄发展。同时,依托“人才反向飞地”,聚焦跨区域资源对接,强化“反向飞地”运营,吸引湾区科创项目与人才资源向南雄集聚;依托东莞“莞才云聘”平台,为南雄企业招聘20余名研发人才,覆盖LED封装等领域,解决9项技术难题;推动3项科技成果在南雄实现产业化转化,助力当地企业技术升级,夯实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硬件根基。
通过这些举措,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优势”与飞入地“技术+人才优势”的有机结合,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旅赋能:活化珠玑古巷
为迎接2025年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南雄市启动珠玑古巷保护活化利用项目,工作队计划投入帮扶资金约2000万元助力该项目建设。目前,南门楼邮局驿站已完工,市政改造与古建筑修缮同步推进,打造“行走的广府文化博物馆”。
记者走进珠玑古巷南门楼西侧,珠玑邮驿已开始试营业,不少游客购买姓氏邮票并盖上特制印章。据悉,南门楼西侧邮局驿站主体建设及室内布展施工是珠玑古巷保护活化利用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重点施工内容还包括:珠玑古巷人居环境整治、古巷(南门楼至双龙桥段)沿街两侧房屋及宗祠修缮、“三线”整治及珠玑古巷周边片区(C1A4片区)市政道路建设等工作。项目在保留原有古巷韵味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建设方案,以确保改造后整体风貌相协调,并体现莞韶帮扶元素。
乡村振兴 产业赋能换新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在镇村、在基层。工作队协助抓好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助推南雄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整县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全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县及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服务深入民心:创建文明乡村
全国文明村——珠玑镇灵潭村是东莞驻珠玑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重点帮扶村,该村党总支书记黄建忠说:“像工作队已经完成的便民服务中心,为我们解决了快递终端、普惠金融助农取款方面的问题,同时打造这么一个点,可以为群众推销土特产,让群众能增收。”他还表示,现在工作队计划投入逾100万元帮扶资金,对灵潭腐竹厂的生产设备进一步提升,将“非遗技艺”转化为“致富产业”,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百姓富”。项目预计为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0万元,创造超30个就业岗位,辐射全村腐竹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工艺市场化、规模化。
——车间走进乡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
东莞驻珠玑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以后,成功招引东莞总部形态企业进驻,在珠玑镇设立生产总部“乡村振兴车间”,成立南雄市三盛智能电子有限公司并成功投产,同时以珠玑镇为中心,向周边乡镇辐射设立“卫星车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现珠玑镇三盛智能电子乡村振兴车间被列入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典型案例,并发展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头年引进、次年壮大、三年上规、四年增资扩产的产业有序转移具体实践。
荣获南雄市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先进集体的东莞驻珠玑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重点聚焦农村就业难题,通过引进企业发展产业,盘活闲置学校等资源,努力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创收。
珠玑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蔡思维表示,三盛电子已经解决了当地200多名的老百姓稳定就业,月收入3000到35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给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创收。接下来,工作队将统筹帮扶资金近600万元对闲置的洋湖小学进行改造升级,新建工业厂房、办公大楼、员工宿舍,由珠玑镇强镇富村公司运营,出租给三盛电子;通过“政府改造+企业承租”模式,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实现集体资产增值,租金年收入可达30万元,年化收益超5%,预计产值从2000万元跃升至5000万元,实现“闲置资产变增收资本”,与企业发展双赢,推动当地经济增长。
——集群化发展:16个车间的共富效应
据悉,东莞市对口帮扶南雄市全安、珠玑、古市、黄坑、界址5个镇,帮扶团队人数超50人。通过建立“公司+车间+村民”的运作模式,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向农村流动,让“小车间”为乡村振兴注入“大能量”。5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共培育挂牌乡村振兴车间16间,涵盖电子、家具、工艺品、安全用品、制衣、山泉水、食品等领域,更有创新建立“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乡村振兴车间成立至今累计产值超1.35亿元、累计给集体支付租金超104万元、吸纳当地就业人数超1000人。
两载耕耘,硕果满枝。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工作队在民生帮扶、产业共建、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对口帮扶协作的强大力量和深远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他们将继续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在南雄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实现“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